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Day 13(四)走過的橋比走過的路還多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武俠小說裡為了顯示某些武林前輩的地位,常常會說他們走過的橋比後輩走過的路還多。雖然說這種話幾乎都是唬爛的,但是如果說這句話的是個威尼斯的長者,那我大概就會相信,如前所說,要在有四百多座橋的威尼斯生活只能靠走路,而且隨便就會走過數十座橋,要說一個威尼斯人一輩子走過的橋比我走過的路還多,我相信!

威尼斯的橋樑是出名的,最有名的當然就是橫跨大運河的那四座。如果把威尼斯想像成一條大魚,最現代、有巴士站的羅馬廣場以及聖塔露西亞火車站一帶就是魚嘴,而聖馬可廣場處則是魚的肛門尾巴。從魚嘴算起,這四座橋分別為:憲法橋(Ponte della Constituzione / Constitution Bridge)赤足橋(Ponte degli Scalzi / Bridge of the Barefoot)里奧多橋(Ponte di Rialto / Rialto Bridge)以及學院橋(Ponte dell'Accademia / Academia Bridge)

【延伸閱讀】:威尼斯大運河之旅

憲法橋(Ponte della Constituzione / Constitution Bridge)

憲法橋 Constitution Bridge
憲法橋 Constitution Bridge
位於羅馬廣場旁的憲法橋是威尼斯橫跨大運河的四座橋中最新的一座,建成於2008年。憲法橋橫跨大運河,連接聖塔露西亞火車站以及羅馬廣場,橋的結構是以紅色的鋼為骨架,搭配玻璃做為護欄以及階梯,整體的呈現是二十一世紀的簡約風格。憲法橋是由西班牙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Valls)設計,建造的目的是因為羅馬廣場以及聖塔露西亞火車站是旅客來到威尼斯的首站,將這兩個重要的交通要點連接起來,以大運河的全景來歡迎到訪的旅客。

憲法橋 Constitution Bridge
憲法橋 Constitution Bridge
憲法橋不只是最新,也同時是威尼斯最受爭議的一座橋。憲法橋的爭議,不只在於其風格與威尼斯自中世紀以來不曾改變過的都市格格不入,更在於雖然這是一座2008年建的橋,但除了陡峭的階梯外並沒有提供殘障人士通行的通道,就連旅客要拖行行李都不方便,在於二十一世紀注重安全與所有人通行權益的歐洲大城市,這樣的橋樑建築實在說不過去。另外一點就是相較於其他三座橋之間的距離都非常遠,憲法距離最近的赤足橋只有數十公尺之遙,過近的距離加上沒有殘障通道,使得憲法橋從發包設計到建成都備受許多公民團體的抗議。

赤足橋(Ponte degli Scalzi / Bridge of the Barefoot)

赤足橋 Scalzi Bridge
赤足橋與赤足教堂
赤足橋位於聖塔露西亞火車站站前廣場的東側,連接大運河北岸的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和南岸的聖十字區(Santa Croce)。十九世紀時期,這裡原有一座奧地利式的鋼體橋,但到了二十世紀1932年,重新發包由建築師Eugenio Miozzi設計,在1934年完成了現在我們見到的赤足橋。赤足橋得名於橋旁的赤足教堂(Chiesa degli Scalzi / Church of the Barefoot),屬於羅馬天主教分支的赤足加爾默羅會,生活上嚴守齋戒、苦行、緘默不語、與世隔絕的會規(註:是說這與基督教的「入世」精神也太違背了吧!)。

里奧多橋(Ponte di Rialto / Rialto Bridge)

里奧多橋 Rialto Bridge
位於大運河中段的里奧多橋是橫跨威尼斯大運河四座橋樑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也是來到威尼斯的遊客必遊的橋。1850年以前,里奧多橋是橫跨大運河唯一的一座橋樑,而今天我們見到的里奧多橋已經是在這個地點上的第三座橋。最早的一座橋建於1181年,稱為錢幣橋,因當時鑄幣廠就位於橋的附近。錢幣橋是座可活動的浮橋,可開啟讓大貨船經過。1255年時錢幣橋改建為木造橋,也是一做可供大型貨船通過的浮橋,但這座木橋曾經因為遊人過多,在1444以及1524年分別倒塌過兩次。1551年義大利政府決定重建里奧多橋 ,文藝復興時期的幾位著名建築師都被列為考慮,甚至偉大的米開朗基羅也是候選人之一。後來里奧多橋決定遊Antonio da Ponte設計,並於1591年完工。因為里奧多橋的設計在那個年代被認為太過大膽,曾被認為會倒塌,結果這座橫跨將近三十公尺河面、兩岸地基各深入兩百公尺地裡的橋樑並沒有倒塌,反而成為威尼斯著名的地標以及建築代表之一。

里奧多橋 Rialto Bridge
白色的石造橋樑具有強烈的文藝復興風格,橫跨的兩岸自古以來就是威尼斯最繁華的商業地段,威尼斯共和國全盛時期的貿易交易所大多位於這個地段。但重建後的里奧多橋已經不再是可開啟的浮橋,也因此河北方原有的交易所開始沒落。雖然如此,今天這裡仍是威尼斯最繁華的地段,橋的兩岸餐廳、酒吧林立,橋西岸為大運河唯一一段靠河的人行步道。

里奧多橋 Rialto Bridge
里奧多橋上的兩側皆有商店以及攤販,由於是遊客必來之處,橋上的遊人熙熙攘攘,使得這座橋不只是條通道,還是交易、拍照、欣賞大運河河景之處。里奧多橋下,應該是大運河上貢多拉密度最高的一段,貢多拉船駛過里奧多橋下,船夫的歌聲在橋拱下形成一陣陣的回音,船上的乘客們享受著金錢買來的浪漫。一同駛過里奧多橋下的還有威尼斯的水上巴士,這些水上巴士的司機們一邊要閃開貢多拉,一邊心裡面大概在咒罵著這些錢賺得比他們多又不必遵守水上交通規則的貢多拉船夫們。

學院橋(Ponte dell'Accademia / Academia Bridge)

學院橋 Academia Bridge
位於水上巴士學院站(Accademia)旁的學院橋,得名於位於一旁的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Academia Gallery),這個美術館裡收藏有威尼斯最好的畫作,其中一些精采的畫作可以在學院美術館的維基網頁上欣賞。

雖然在1488年就已經提議要在現在的學院橋址建橋,但一直要到1854年才真正建好了鋼體的學院橋。1930年鋼體橋拆除後,原本是要建一座石橋,在過渡期則暫時以一座木橋做為臨時替代橋樑。沒想到威尼斯人太喜歡這座木橋了,原來的石橋計畫就此打消,而保留了這座木橋。由於原來的木橋年久結構不穩,怕會發生意外,因此在1985年按照原來的設計補強,重新蓋了現在我們走過的這座學院橋。

學院橋上的情人鎖
走在學院橋上有一種不同的感受,木造的橋體很穩,但又覺得有種特殊的彈性。或許是我自己的個人感覺而已,但是這座木造的學院橋,如果我來選的話,光是這種特殊感受我就會希望他能被保留下來。學院橋上兩側的欄杆上,會看到被鎖著一掛掛的情人鎖,雖然沒有巴黎的情人橋上被鎖得滿滿的,但在這座這麼有「學院」氣質的橋上出現,總是覺得有些許違合感,事實上威尼斯市政府也在想辦法禁止人們繼續在橋上上鎖,只是好像不怎麼成功。

隨處走過的橋

漫行在威尼斯的街道上,隨隨便便就得過橋,像這種大大小小不一的橋樑隨便一個轉角就會出現,而且上下橋樑只有階梯。對現代生活來說,這樣的橋樑實在對行動不便者、嬰兒車太不友善了,也難怪威尼斯的居民一年比一年減少超過一千人。真的,房子大小、房價不論,光是每天走數十座橋樑、上千百個階梯,行動不便者、老年人和養育新生兒的家庭誰願意住這裡啊!

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 / Bridge of Sighs)

嘆息橋 Bridge of Sighs
聖馬可廣場旁的總督宮,連結著一宮殿與一旁監獄的,就是這座有名的嘆息橋。被判死刑的犯人,走向死牢前必定會經過這座橋。從橋上小小的孔洞看到最後一眼威尼斯的景色,之後就是無盡的黑暗與死亡, 不禁為自己的犯罪與作惡深深地後悔,唉!

沒有護欄的橋

這座位於Torcello島上的橋與其他威尼斯的橋最大的不同處就是他沒有護欄。事實上,威尼斯超過四百座橋樑裡,只有兩座這樣的橋,另外一座位於Cannaregio區的一個偏僻角落。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