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Day 13(二)聖馬可廣場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Day 13這天的遊記,我沒有照著時間順序來記述,而是分別記述不同的景點或地區,主要是因為威尼斯不大,而且有些地點因為開放時間、或者為了避免人潮,我們在不同的時間會重複來到。如上一篇「聖馬可大教堂」,其實是早上聽Rick Steves的語音導覽看外觀、下午人潮較少時再回來參觀內部。本篇,我將記述聖馬可廣場,之後下一篇再來記述威尼斯大運河,我想這樣子能夠幫助大家對一個景點有更完整的認識。

【延伸閱讀】:歐洲旅行的好朋友Rick Steves
【延伸閱讀】: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

聖馬可廣場 Piazza San Marco / St. Mark's Square

聖馬可廣場上的舊行政大樓(右)、新行政大樓(左)、拿破崙翼大樓(中)
聖馬可廣場上的舊行政大樓(右)、新行政大樓(左)、拿破崙翼大樓(中)
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 / St. Mark's Square)可以說是歐洲最夢幻的廣場之一,拿破崙甚至稱它為「歐洲最美的廳堂」,並且為他加蓋了一面建築讓整體的呈現更為完整。聖馬可廣場準確來說,是個呈L字形的廣場,廣場上著名的建築有想當然爾的聖馬可大教堂,還有聖馬可鐘樓、總督宮、聖馬可時鐘塔、新、舊行政大樓、拿破崙翼大樓、以及聖馬可圖書館,除了拿破崙翼大樓,其餘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

聖馬可廣場 Piazza San Marco / St. Mark's Square
聖馬可廣場得名因其位於聖馬可大教堂前,原先只是一個小廣場,公元1177年才擴建成今天的規模,成為威尼斯的政治、宗教、經濟與節慶中心。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唯一一個被稱為Piazza的廣場,白天總是充滿著音樂、情人、鴿子以及遊客。到了深夜,這裡是全歐洲最棒的舞池,許多威尼斯當地人會來到廣場、沈醉在迷人的音樂及燈光下。

聖馬可廣場上的鴿子
許多遊客來到聖馬可廣場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與廣場上的鴿子玩耍,小孩子追逐鴿子、大人拿著榖物或麵包讓鴿子飛到手上、身上。但是這幾年來,威尼斯政府有感於廣場上的鴿子太多,已經造成很大的困擾,開始派人在廣場上勸導遊客不要餵食鴿子,避免他們吃太好、繁殖太快!

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

聖馬可鐘樓
這天早上,我們吃完民宿主人Sandra精心準備的豐富早餐後,決定用走路的來到聖馬可廣場。威尼斯的巷子真的很複雜,不過幸好聖馬可廣場是個大景點,到處都有路牌指明方向,只要跟著寫有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的路牌走就會到。

我們的第一站會先來到聖馬可鐘樓(Campanile di San Marco),趁著一早剛開門(9:00AM),先登上鐘樓一覽威尼斯的美麗風光。聖馬可鐘樓位於聖馬可大教堂前不遠處,最早是座碼頭的瞭望台,後來改建成教堂鐘樓,成為聖馬可廣場的一部分。歷史上,聖馬可鐘樓曾經毀損過許多次,並曾遭遇地震及多次的火災,現在的鐘樓是在公元1514年設計,但是在1902年七月初鐘樓開始出現裂縫並迅速擴大,7月14日完全倒塌。

聖馬可鐘樓倒塌後,威尼斯立刻決定按照原來的設計重蓋鐘樓,並加強結構的穩定性,於1912年3月6日完成重新啟用。

威尼斯大運河 Grand Canal

聖馬可廣場 St. Mark's Square

聖馬可大教堂 St. Mark's Basilica

聖喬治‧馬焦雷島 San Giorgio Maggiore Island
聖喬治‧馬焦雷島 San Giorgio Maggiore Island
【延伸閱讀】: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聖馬可廣場與聖喬治‧馬焦雷島
聖馬可鐘樓

因為我們早早就來,沒怎麼排到隊,就搭電梯直上108公尺高的頂層,鐘樓上望出去可以看到威尼斯的全景,整個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大教堂、威尼斯大運河等,在藍天白雲下,散發著耀眼的光輝,彷彿在訴說著威尼斯榮耀的過去。美麗的威尼斯全景餵食著我的眼睛、觸動我的情感,迷戀著這樣的風景,久久不能自已,真的捨不得下鐘樓了!

聖馬可時鐘(St. Mark's Clock)

聖馬可時鐘 St. Mark's Clock
回到地面,再次進入鴿子與遊客一樣多的聖馬可廣場,面對聖馬可大教堂,往左邊看去,可以看到一棟時鐘塔,名為聖馬可時鐘(St. Mark's Clock),這座建於1496年文藝復興時期的時鐘是世界最早的數位時鐘之一。除了圓形的類比時鐘外,在1857年又安裝了數位時鐘,左邊的羅馬數字代表的是小時、右邊的阿拉伯數字是分鐘,上面的照片顯示的正是早上十一點整。而樓頂的兩個銅人,每個小時整點的時候會搖動鐘錘,撞擊銅鐘發出聲響。

總督宮/公爵宮(Palazzo Ducale)

總督宮 Doge's Palace
位於聖馬可大教堂另一邊是總督宮,又稱公爵宮道奇宮Palazzo Ducale / Doge's Palace),在威尼斯共和國時期,這裡是政府機關與法院的所在地,也是統治公爵的居所。威尼斯的總督宮建於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以華麗著稱,建造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展示威尼斯共和國的國力與財力,而事實上,約有四百年的時間這裡是全歐洲最有政治、經濟影響力的半畝地。


總督宮 Doge's Palace
雖說威尼斯共和國非常地強大,但這裡大概是歐洲歷史上唯一統治者的宮殿直接位於人人可以來往的廣場上,而沒有任何圍牆或武裝軍隊守護的宮殿,事實上,威尼斯公爵也是以自己的親民愛民而自豪,更特別不建築任何圍牆。

總督宮 Doge's Palace

眼睛尖一點的話,會發現總督宮外的柱子下方沒有塔座,乍看之下有點怪怪的,怎麼會有這樣的建築呢?原來這些柱子本來是有塔座的,只是因為威尼斯是建立在潟湖的沖積島嶼上,使得威尼斯一千多年來不斷地與上升的海水和下沉的土地搏鬥,當水位越來越高,威尼斯人的作法就是在原來的地上在加一層石板,一層一層加上去後,原來的塔座也就被不斷往上鋪的石板蓋過去了。

總督宮目前已經蓋建為博物館,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並沒有進去參觀,而只是在外面好好地享受這個建築的美。

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

嘆息橋 Sigh Bridge
共和國時期法院設在總督宮裡,難免會有犯人在受審、判有罪後必須面臨刑罰,輕則關幾年、重則判死刑,宣判死刑後,犯人會從法院走向死牢,中間會經過一座橋,因為經過的犯人從橋小小的窗戶看到外面美麗的威尼斯,之後就是無盡的黑暗與死亡,不禁為自己的做惡、犯罪後悔,唉!就是有名的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 / Sigh Bridge),連結著總督宮與監獄,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犯人走過,嘆息了多少次呢?

聖馬可飛獅

聖馬可飛獅
讀聖經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技巧就是尋找重複的名詞或字句,因為這通常是一段經文想要強調的主題。實際上,在生活中,不論是聽演講也好、看書也好,不斷重複的名詞、字句、圖畫通常也都是作者想要特別強調的。

來到聖馬可廣場,眼尖的朋友會注意到,這裡有一個不斷重複的圖像,不論是在教堂的外觀、鐘樓、外面的樹立的高柱,都會看得到「一隻巨獅左爪拿著一本書」,這就是威尼斯的市徽「聖馬可飛獅」,象徵著威尼斯的榮耀。前一篇有提到,馬可在夢中,天使告訴他將長眠於威尼斯,後來威尼斯商人真的到埃及去將馬可的遺體偷來威尼斯,並建立了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飛獅
聖馬可飛獅是威尼斯的市徽,傳說中是馬可的座騎(真的嗎?),獅子的左爪抓著一本聖經,上面刻著「願你安息,馬可,我的福音佈道者」,也就是馬可夢中天使對他的應許。這個圖像顯示威尼斯對馬可的崇敬以及保護馬可遺體的決心,馬可的名字被用在威尼斯最大的教堂、最ㄉㄚ也因此成了威尼斯市的象徵。

今天下午,我們將跟著Rick Steves的語音導覽,搭乘一號水上巴士,一同遊覽威尼斯的大運河,並尋找威尼斯過往的榮耀!

【延伸閱讀】:威尼斯大運河之旅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Day 13(一)聖馬可大教堂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馬可福音》是新約聖經最早完成的福音書,裡面詳細記載了耶穌的傳道過程,《馬可福音》的內容也成了後來馬太著作《馬太福音》以及路加撰寫《路加福音》時的重要材料,也因此這三本福音書被稱為「共觀福音」或「對觀福音」。

馬可福音》的作者馬可(全名約翰‧馬可),是耶穌的七十個門徒之一,但並不是如彼得、保羅等具有使徒身分。即便如此,馬可在早期基督教的傳佈過程佔有極重要的地位,除了撰寫《馬可福音》,馬可也是保羅傳福音的重要同工,雖然曾有一陣子鬧翻,後來又和好。馬可後來到了埃及,在亞歷山大港創立了亞歷山大教會,成了正教會在埃及的重要分支,埃及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會以馬可為第一任主教,並尊馬可為非洲基督教會的建立者。馬可在公元68或74年於亞歷山大港殉道。

聖馬可大教堂 St. Mark's Basilica

前面用了兩小段講述馬可,是因為馬可對於威尼斯,有很重要的地位,雖然馬可將其一生大部分 時間都奉獻在亞歷山大港,甚至未必有到過威尼斯,但是威尼斯尊馬可為守護聖人、威尼斯最大的教堂稱為「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Cattedrale Patriarcale di San Marco / The Patriarchal Cathedral of Saint Mark)」、威尼斯最大的廣場稱為「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 / St. Mark's Square)」。這是為什麼呢?

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大教堂 St. Mark's Basilica
來到聖馬可大教堂外,首先映入眼簾的,應該就是教堂「奇特」的外型。是的,聖馬可大教堂的外型與義大利、甚至西歐與南歐其他地方的教堂都不同,上面的數個圓頂比較有東正教(Orthodox)的味道,但整個建築卻又具有中東風味,這是個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築(Byzantine architecture),是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又稱為東羅馬帝國)時期融合羅馬與東方文化的風格,在東歐與中東很常見。雖然拜占庭式建築在東歐和中東的東正教教堂很普遍,但是在南歐羅馬天主教的義大利卻是異數。

早期來到威尼斯的居民多為難民,來到這個貧瘠的威尼斯潟湖後,為了生存必須擁有強悍的開拓者性格。之後建立了威尼斯共和國,這個威震數百年的強權以貿易著名,威尼斯的商人縱橫地中海,從歐洲到中東地區到非洲,甚至還到了遙遠的絲國-也就是蒙古帝國(元國)以及後來的明國,最有名的就是旅行到亞洲,還在蒙古帝國當朝為官的馬可波羅

拜占庭式建築的聖馬可大教堂
威尼斯的商人從各地帶回了各式各樣的貴重金屬、珠寶、精品、也帶回了各種的文化,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聖馬可大教堂建造時,威尼斯人將他們收集到的奇珍異寶獻給這座教堂,也將各地的文化融入建築中。

馬可的異夢

傳說中,有一次馬可晚上睡覺的時候,做夢夢到天使,天使告訴馬可,威尼斯將會是他死後的長眠處所。姑且不論馬可的異夢是不是真的,或者只是人們創造出來的傳說,但是馬可卻是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殉道,遺體並存放在亞歷山大港將近八百年的時間。

偷盜馬可的遺體

來到聖馬可教堂前,中央的大門兩旁各有兩個較小的門,五個門上都有拱型的凹槽,槽內用馬賽克貼片拼出了一幅幅圖畫,記述著馬可的遺體如何從埃及「來到」威尼斯。

偷盜馬可的遺體

偷盜馬可的遺體

偷盜馬可的遺體

偷盜馬可的遺體

偷盜馬可的遺體

偷盜馬可的遺體

偷盜馬可的遺體

偷盜馬可的遺體
故事簡單來說(請參照上圖),就是有一群威尼斯商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偷出馬可的遺體,並將遺體藏在醃漬的豬肉內。因為多數埃及人以及埃及當權者皆信奉回教,不願意觸碰「不潔淨」的豬肉,因此馬可的遺體就這麼被威尼斯商人偷運出了埃及。當馬可的遺體來到威尼斯,威尼斯的主教與總督特地建立了一做大教堂來供奉、保護馬可的遺體。究竟馬可的遺體被從埃及偷盜到威尼斯這件事有沒有引起嚴重的政治事件或是軍事衝突,就不得而知了。

參觀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大教堂 St. Mark's Basilica
如果說今天要親身體驗一下當年威尼斯共和國的富裕與強盛,來參觀聖馬可大教堂就沒有錯。剛剛看到的記述威尼斯商人如何偷盜馬可的遺體的故事,金色的部份全都是用金箔貼製而成,就連教堂外的裝飾,從代表聖馬可的飛獅、天使的翅膀、星星......等,舉凡金色的部份都是用金箔貼成。教堂內外更用從各地搜羅來的名貴大理石、寶物裝飾,要說這是一所「拼裝教堂」其實也不為過。

【延伸閱讀】:聖馬可大教堂免排隊撇步

先前介紹過Rick Steves的語音導覽,其中包括介紹聖馬可大教堂的外觀與內部,跟著地圖上提供的點,聽著Rick Steves的詳盡介紹,讓我們對聖馬可大教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聽得懂英文又有興趣的朋友們,我非常推薦Rick Steves的語音導覽,不只可以讓你省下現場租用語音導覽的金錢,又可以以自己的喜好與速度來參觀,真的很超值。以下提供所需要的連結:


【延伸閱讀:歐洲旅行的好朋友Rick Steves
【延伸閱讀:我們的歐洲旅遊App清單

聖馬可大教堂內部
聖馬可大教堂內部(Source: Wikipedia
教堂內部非常大,奢華的程度遠超過聖彼得大教堂,內部的牆壁、圓頂全部貼上金箔。如果說聖彼得大教堂是一座為了展示藝術家成就的教堂,聖馬可大教堂反而比較像是暴發戶為了展現自己的財力而建造的建築。坦白說,我個人是覺得聖馬可大教堂比較起來有點缺乏藝術品味。聖馬可大教堂內部不准照相,只能給大家看維基百科提供的照片。

因為時間的關係,其實興趣也不大,我們就沒有花錢去看馬可的遺體,也沒有去看地下墓窟、爬圓頂了。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Day 12(下)威尼斯外島之旅:San Michele, Murano, Burano & Torcello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安頓好行李後,我們正式輕便地走入了威尼斯、穿梭在小巷與小橋中,往北方的水上巴士站前進,我們這半天的行程,將搭船一探一些威尼斯的外島,包含了威尼斯最早有人定居的托爾切洛島(Torcello)、威尼斯人安眠的聖米凱萊墓園(San Michele Cemetery)、以玻璃工藝聞名的慕拉諾島(Murano)、以及以蕾絲編織出名的彩色漁村布拉諾島(Burano)。

威尼斯位於威尼斯潟湖中,湖內有約一百個島嶼,其中32個島嶼有人居住。潟湖的面積約為550平方公里,其中永久水域佔約11%,島嶼面積佔整個潟湖約8%左右,其餘的80%為淺灘,退潮時外露出地表。威尼斯潟湖與其說是個湖泊,不如說是快很大的溼地,雖說主要交通工具為船舶,但整個潟湖的平均深度只有1.5公尺,絕大多數的水域,一個成人可以行走在其中而頭部外露出水面。威尼斯本島面積只有5.17平方公里,我們今天將參訪的慕拉諾島、布拉諾島、托爾切洛島及聖米凱萊島則分別為1.17、0.21、0.44、0.16平方公里。

聖米凱萊墓園(San Michele Cemetery)

聖米凱萊墓園 San Michele Cemetery
聖米凱萊墓園的外牆(Source: Wikipedia
世上的生物,一代接著一代,不斷地繁衍,人類也是如此。有生就有死,有死就得有埋葬先人的地方,在威尼斯這個寸土寸金的海上都市,唯一的墓園位於威尼斯島的北方不遠處的「聖米凱萊島(Isola di San Michele)」。這個面積約0.18平方公里的小島是多數威尼斯人最後的長眠居所,也埋葬了一些外國的名人,如美國詩人Ezra Pound、二十世紀有名的俄羅斯作曲家Igor Stravinsky、提出物理學「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的Christian Doppler......等。

從威尼斯島到聖米凱萊島只有數分鐘的船程,墓園入口即在下船處,門口寫著為了尊敬死者,園內不准拍照,作為好公民的我們也就乖乖地收起相機。墓園內分成數個區域,因為土地的限制,採取的是立體式的骨灰葬,園內有個遺體焚化爐,還有個教堂,以及有免費的廁所可供使用。在這個廁所難找的威尼斯,這個免費廁所是很難得的。

慕拉諾島(Murano)

慕拉諾島 Murano
位於聖米凱萊墓園的北方不遠處即是慕拉諾島(Murano)。各位有沒有覺得這個名字非常熟悉?是的,日產(Nissan)的豪華小型修旅車(Small SUV)Murano就是得名於這塊以玻璃工藝著名的小島。

慕拉諾島是威尼斯潟湖中算是比較大的島嶼,但其實還是只有1.17平方公里,歷史上曾經是威尼斯的漁港以及產鹽處,而後成為商港。威尼斯共和國時期,因為擔心威尼斯島上的玻璃工廠會引起火災,而下令將所有的玻璃工廠遷移到慕拉諾島,也因此造就了現代慕拉諾島的彩色玻璃工藝產業。

慕拉諾水道上的橋
慕拉諾與其說是一個島,不如說是個群島,群島之間的水域形成了天然的運河,成為居民交通上使用的水道。運河的沿岸有供行走的道路,路上的遊客來往如織,沿路旁的店家多數都是賣手工玻璃藝術品。

抱歉,店內沒有中國玻璃 I am sorry, no Chinese glass inside

抱歉,店內沒有中國玻璃 I am sorry, inside no Chinese glass
觀光客總是喜歡帶些伴手禮、紀念品,有些不肖的商家為了貪圖利益,從中國進口廉價、劣質的玻璃製品,充當慕拉諾玻璃藝術品來賣。此舉不只影響到當地的產業,更破壞了慕拉諾彩色玻璃藝術品的口碑,因此有不少商家門口直接用寫明「抱歉,店內沒有中國玻璃(I am sorry, no Chinese glass inside)」,可見這些劣質的中國山寨貨有多麼地顧人怨!

慕拉諾島 Murano

露天玻璃公共藝術
我們在慕拉諾島上悠閒地走著,在一間麵包店買了個剛烘培出爐的麵包當點心,一邊欣賞著櫥窗裡的彩色玻璃製品,路邊的小廣場也有一些較大型的玻璃公共藝術品,慕拉諾島人們真的把玻璃當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以他們的玻璃工業為榮啊!

布拉諾島(Burano)

布拉諾島 Burano
離開了慕拉諾島,我們乘船前往北方的布拉諾島(Burano)。位於威尼斯島七公里以北的布拉諾島,從威尼斯本島搭船前往需要約四十分鐘,即便是從慕拉諾島,也要三十分鐘的船程。許多人來到布拉諾島,被他的彩色房子所吸引,但實際上,這個小島的主要產業是手工蕾絲紡織,街邊有不少商店都是賣蕾絲織品,店內也可以看到一些婦女現場編織蕾絲,並讓人們客製蕾絲織品。

布拉諾島 Burano
當然,彩色的屋子是布拉諾島的主要景點,傳說中,古早時候當漁民出去捕魚回來,就是靠著屋子的色彩能夠快速辨認自己的家是哪一棟,但是說真的,如果真的是島上的居民,還有需要靠顏色才能辨認自己的家嗎?

布拉諾島的彩色房屋

布拉諾島的彩色房屋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這些屋子的顏色是有根據早期全盛時期流傳下來的系統(什麼系統?),如果有布拉諾島的居民想要粉刷自己的屋子,必須向威尼斯政府遞交申請書,並由政府決定這間屋子可以使用那些顏色來粉刷。

聖馬提諾教堂斜塔 Church of San Martino Lean Tower 聖馬提諾教堂斜塔 Church of San Martino Lean Tower
布拉諾島的另一個景點,就是聖馬提諾教堂(Chiesa di San Martino / Church of San Martino)的傾斜鐘樓。聖馬提諾教堂本身為十六世紀的建築,鐘樓則為十八世紀時建造。從遠處看,這座鐘樓有很明顯的傾斜,近看時就比較沒有那麼地顯著。我們沒有機會去比薩(Pisa)看斜塔,在這裡總也看到了另一座斜塔了!

托爾切洛島(Torcello)

潟湖中小島的居民遺址
威尼斯最早的居民應該是為了躲避日耳曼人的攻擊,而逃到這個當時鳥不生蛋的潟湖(現代的威尼斯,尤其是聖馬可廣場,反倒是鳥生太多蛋,鴿子太多)。當時的難民來到威尼斯後,第一個落腳處就是在托爾切洛島(Torcello),他們在這裡居住、耕種,開拓了最早的威尼斯,並漸漸地往外拓展到了威尼斯本島,從而建立了威震一時的威尼斯共和國。誰知道後來因為水源不足以及瘧疾盛行,托爾切洛島上的居民幾乎全數外遷,以致於一千多年後的今天,這個威尼斯的發源地卻成了威尼斯最沒有開發的地方,2009年的人口普查顯示這個島上只有14個居民。

托爾切洛島停靠佔 Torcello Stop
多數遊客並不會上來托爾切洛島,因為真的太多可看的,但是我卻對這個先民的遺址很有興趣,怎麼樣也想來看看早期的威尼斯遺址。因為此時已經近黃昏,托爾切洛島又不是熱門地點,為了趕上最後一班離開托爾切洛島的船,我們只有短短二十分鐘的時間。

托爾切洛島運河 Torcello Canal
托爾切洛島上真的沒有太多值得花太多時間的地方,從下船處往島內走,沿著一條胃島上交通開發的運河,路旁有個名為Locanda Cipriani的小旅館,這裡曾經接待過英國女王伊莉沙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查爾斯王子(Prince Charles)、黛安娜王妃(Princess Diana)。

托爾切洛島 Torcello
再往內走,可以看到早期的教堂、廣場,以及一個還有在營運的酒莊。教堂的鐘樓允許遊客爬上,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不上去了。簡單進教堂看看後,我們就離開了這個威尼斯最早開發,但也是現代威尼斯最天然的島嶼。

威尼斯的黃昏

黃昏的威尼斯 Venice at Dusk
離開了托爾切洛島,我們搭乘著大型水上巴士,往威尼斯島的方向回去。這趟路程比我們預計的還要久,大船甚至繞到了靠近潟湖外緣的里多島(Lido),這裡是每年威尼斯影展舉辦的地方。當我們終於遠遠看到了威尼斯本島,此時太陽已經漸漸西斜,天色開始慢慢轉黃,我們得以從海上欣賞威尼斯美麗的黃昏。

Venice Gondola

聖馬可廣場 St. Mark's Square

聖馬可大教堂 St. Mark's Basilica
我們在聖馬可廣場下了船,趁著天色還沒暗,先走走晃晃,preview一下明天的行程,岸邊搖搖晃晃的貢多拉(Gondola)、聖馬可廣場上漸漸散去的人群,威尼斯的黃昏充滿著浪漫的氣氛。

【延伸閱讀】:聖馬可廣場

這時候的我們肚子其實很餓了,來到了民宿主人介紹的餐廳Ca d'Oro Alla Vedova,想要一嚐威尼斯有名的墨魚麵(seppia),只是誰知道,餐廳裡面是完完全全地客滿,侍應跟我們說沒有預約的話今天關門前我們別想進去吃了。想要預約明天?只接受當天、當餐預約,明天晚餐六點半開門再來預約!哇哩咧!

【延伸閱讀】:「品」味威尼斯

又餓又累的我們,晚上十點又找不到吃的,糊里糊塗進了一家餐廳,點了墨魚麵,味道也還好。後來才想起,好朋友Rick Steves有說過,在威尼斯找餐廳的一個秘訣,就是餐廳菜單上只能有兩種語言,那種餐廳才是當地人會光顧的道地威尼斯餐廳,三種以上語言的餐廳,都是在騙觀光客的。我們吃的這家餐廳,菜單上直接有四種語言啊!難怪!

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了民宿,直接洗洗睡了,明天我們有一整天的威尼斯本島之旅等著我們呢!
【延伸閱讀】:聖馬可大教堂

【延伸閱讀】:威尼斯大運河之旅

【延伸閱讀】:走過的橋比走過的路還多

【延伸閱讀】:「慢」遊威尼斯

【延伸閱讀】: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延伸閱讀】:威尼斯的夜與憂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