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Day 13(八)威尼斯的夜與憂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想像一下,一個由一百多個小型島嶼組成、四百多座橋連接成的都市,市區內沒有馬路、沒有汽車,運輸工具只有船,出門辦個事情或買個菜要走過數十座橋、成百上千的階梯,如果要推個推車或嬰兒車,就更難了。要買個房子嘛!因為土地非常有限,小小一間就貴得嚇人,又很少有電梯。想要整修房子,因為幾乎每棟房子都是古蹟,要讓政府批准難度很高,加上建材運輸不易,因此是接近不可能的任務。這就是威尼斯、以及在威尼斯生活的光景,也難怪威尼斯島上的居民在過去三十年從十二萬人口流失到剩下不到六萬,而且每年還不斷以超過一千人的數量在消失。也難怪就連威尼斯市政府都悲觀地認為,不出幾年,威尼斯島很可能會變成一個古蹟博物館,或者一個歷史主題樂園,而不再是有人願意長期居住的地方。

不管未來的威尼斯會變得如何,他都會繼續見證著過去在這裡曾經有過一個強盛的海上貿易強權、曾經有著光榮輝煌的歷史。雖然這個海上的強權不再了,但是留下來的威尼斯,仍將會是人們永遠緬懷這段過去的地方。

歐洲最美的廳堂

St. Mark's Square
享用完了回味無窮的墨魚麵,這時才剛入夜,夕陽似乎仍然捨不得就這麼離開,西邊的天空仍然遞出些許暖光,空氣中透著沁涼,而我們也實在捨不得就這麼回到民宿。不多想,我們決定再次來到威尼斯的政治與宗教中心-聖馬可廣場,好好地享受這趟旅程在義大利的最後一夜。

被拿破崙稱為「歐洲最美的廳堂」,威尼斯真的當之無愧,尤其是入夜後的聖馬可廣場。在月娘輕輕地俯視中,盞盞街燈撒下的微光,一旁餐廳外樂隊演奏的爵士樂飄在耳邊,整個廣場上瀰漫著揮之不去的夢幻,下了船的我們,馬上陶醉在這樣的氛圍裡。

【延伸閱讀】:聖馬可廣場

St. Mark's Square
仔細往廣場上看,咦!怎麼地上濕濕的?明明白天是晴天,晚上的夜空也只有一絲絲的白雲點綴,沒有下雨啊!原來是漲潮,聖馬可廣場開始淹水了!好奇的我們,走近一看,只見水多是從廣場的排水孔冒出,有些地方則是直接從鋪在廣場上的地磚縫隙中直接竄出來。

St. Mark's Square
如果不是水不斷地從地上冒出,淹蓋的大部分的地面,在這樣的浪漫氣氛與醉人的音樂之中,如果有人真的開始偏偏起舞,我一點都不會意外,畢竟,世界上有哪個舞池比得上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呢?

St. Mark's Square
聖馬可廣場每年總會有幾次的大淹水,會淹到將近膝蓋的高度,行人也只能走在用桌子排好的「臨時道路」上。而像這次遇到的小淹水,次數則更多。本來沒有期待會遇上淹水的我們,直呼幸運,沒有碰上令人行動不便的大淹水,但仍然見識到了從地磚中冒出海水,輕輕地掩蓋了聖馬可廣場的大部分地面。

一旁的餐廳外現場樂隊仍然繼續在演奏著動人的音樂,不論是服務生或是樂師們似乎都對威尼斯的淹水習以為常,工作仍然繼續著,而不斷流出的爵士樂也為淹水的威尼斯增添了更多浪漫的氣息。

即將消失的威尼斯?

St. Mark's Square
一直以來總是有人說威尼斯將在我們有生之年沉沒,更有人將之歸咎於氣候暖化、海水上升。事實上,作為潟湖裡沖積而成的島嶼,威尼斯從一千九百年前開始有人定居就不斷地與海水對抗。雖說河水不斷地將泥沙沖積至此,但增加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土地、也蓋了更多的建築,鬆軟的沖積土其實兩千年來仍然不斷地下壓、硬化,因此說威尼斯在沉沒是真的,也因此聖馬可廣場的地板不斷地加高,以致於總督宮迴廊的柱墩都被蓋過去了。至於海水上升,則是近百年來的事情,一來一往之間也使得威尼斯的存亡更加雪上加霜。不過,除非氣候突然有很大的變化,以目前的速度來說,威尼斯應該不會那麼快就消失才是,義大利政府更要擔心反而是威尼斯居民人口的流失,這才是更大的問題。

再別威尼斯

Church of Saint Mary of Health
今晚是我們在威尼斯的最後一晚,踏在不斷淹水的聖馬可廣場上,我們慢慢地踱向碼頭,準備回到民宿,在碼頭邊看著對面被燈光照亮的安康聖母大教堂,威尼斯輝煌的歷史雖已走進時間裡,但空間仍在、美麗不減。直到今天,雖然已經離開了一年八個月,雖然只逗留了四十八小時,但是威尼斯的美仍然深印在我腦海,每每回想總是使我再度神遊!

【延伸閱讀】:威尼斯民宿 B&B Sandra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Day 13(七)品「味」威尼斯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除了歷史與景色以外,來到威尼斯,我們也是抱著要一品他特有的海味義大利麵的決心,尤其是非要吃到地道的威尼斯墨魚麵不可!

昨晚我們太晚出去覓食,無法到民宿老闆Sandra介紹的Ca d'Oro Alla Vedova用餐,只能氣結地在給觀光客吃的餐廳吃到不怎麼樣的威尼斯墨魚麵,因此今天再怎麼樣也一定要在這家連當地人都愛的餐廳用餐不可!

【延伸閱讀】:威尼斯外島之旅

由於Ca d'Oro Alla Vedova一如真正的義大利餐廳一般,六點半才開門服務晚饍,我們六點十五分就來到餐廳預約,沒想到餐廳的吧台坐滿人,原來當地人的下午茶時間是從下午五點到八點之間,還真有點晚!雖然已經提早到來,我們還是只能預約到七點的用餐時間,店家還規定四十分鐘之內一定要用餐完畢,生意也太好了吧!

用餐時,我們被強迫併桌,跟兩個日本人同桌。併桌其實也無所謂,反正用餐時間很短,也沒什麼機會交談就是。仔細聽周圍亞洲人幾乎都是日語和韓語交談,大概就可以知道哪些國家的人喜歡自助旅行、嘗試享受當地的文化與食物,哪些國家的人偏好參加旅行團、用餐非得用吃自己習慣的食物不可。

Ca d'Oro Alla Vedova的海鮮義大利麵真的不是蓋的,昨晚那家不知什麼碗糕的餐廳根本連一跟小指頭都比不上。道地的威尼斯墨魚麵與蛤蠣麵,看似清淡但味道濃厚,吃起來清爽不膩口,麵咬在嘴裡不只Q彈,每咬合一次就會融合出陣陣清新的墨魚與蛤蠣鮮味,實在是令人又想快快地吃下一口,但又捨不得這麼快就將嘴裡的麵條就這麼吞下。

一年多了,嘴裡的滋味雖然早已散去,但與羅馬的金杯咖啡相仿,殘留在記憶裡的味道早已成了永恆的烙印!

Ca d'Oro Alla Vedova
地址:Cannareggio, 3912, 30121 Venice, Italy(地圖
電話:+39 041 528 5324
營業時間:18:30-22:30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Day 13(六)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歐洲旅行,除非刻意避開,否則多多少少都會將教堂列入參觀的景點,就算不為宗教或者藝術的原因,許多時候教堂就是當地最重要的地標,甚至教堂的圓頂或是塔樓就是該城鎮瞭望的最高點,如我們之前去的羅馬、翡冷翠等,甚至有法律規定室內建築物不得高過當地的主教座堂。

做為歷史上天主教發展的大本營,義大利半島的每一個城鎮都有大大小小多則一千多年、少則四五百年歷史的教堂,幾乎每間教堂除了華麗的外表與內部,更都擁有一些值得傳頌的特質,如傳奇的故事、名人的墓地、偉大的建築師……等。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島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島
中世紀曾經風華數百年的威尼斯共和國,在蓋教堂、裝飾教堂上絕對不輸同個時期義大利半島上的其他國家。來到威尼斯,除了人人必參訪的聖馬可大教堂、以及位於大運河河口造型美麗夢幻的聖母安康大教堂以外,還有不少教堂是值得一探的。我們在威尼斯的時間真的非常有限,就算以沾醬油式的參觀,也不可能將多數的教堂都「去」過,而且這樣也太不符合我們的旅遊原則了。寧缺勿濫,我們選擇了參訪聖喬治馬焦雷教堂(San Giorgio Maggiore)

【延伸閱讀】:聖馬可大教堂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島
位於大運河河口、聖馬可廣場外海不遠處有個小島,小島上的教堂與鐘樓如夢幻般、彷彿浮在水面上,這個小島就是聖喬治馬焦雷島(San Giorgio Maggiore),島上的教堂就稱為聖喬治馬焦雷教堂(Basilica di San Giorgio Maggiore / Church of San Giorgio Maggiore)。在我們早上登上聖馬可鐘樓時,從高處往水面看過去,這座教堂真的好像浮在水面上一般,因為他的存在,威尼斯已經令人讚嘆的海景更添上一點夢幻的靈氣。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島
早在行程規劃的時候,我們就將聖喬治馬焦雷教堂排入來到必去的景點之一,除了他夢幻的氣息,更重要的是,只有從聖喬治馬焦雷教堂的鐘樓上看出去,我們才能從高處一覽威尼斯本島以及聖馬可廣場的全貌,光是為了這個原因,我們就非到聖喬治馬焦雷教堂一遊不可。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相較於聖馬可大教堂聖馬可鐘樓,來到聖喬治馬焦雷教堂的遊客算是門可羅雀。其實也不是沒有遊客,而是如果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加上又是離島,雖然距離不遠,但聖喬治馬焦雷教堂大概不會排上非去不可的景點的前幾名,所以相對少了很多。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島
搭船來到聖喬治馬焦雷島,因為遊客較少、沒有那麼擁擠,頓時感到一陣輕鬆,在島的一隅燈塔甚至還見到一對亞洲來的準新人在拍婚紗照呢!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島
顧名思義,聖喬治馬焦雷教堂恭奉的就是聖喬治,而馬焦雷其實只是譯音,其義大利文Maggiore意思就是「大」,所以聖喬治馬焦雷教堂其實更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聖喬治大教堂」。喬治是西元三世紀時羅馬帝國的一個軍官,在戴克里先皇帝治下曾試圖阻止羅馬政府迫害基督徒而遭殺害,戴克里先皇帝駕崩後,君士坦丁大帝即位,後來更宣布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而以殉道的喬治軍官也因此被平反、受到各方的禮敬,並建了多做教堂紀念他,十一世紀時更被教宗宣布為天主教聖人。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威尼斯的聖喬治馬焦雷教堂建於1566-1610年間,由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建築師安德烈亞.帕拉弟歐(Andrea Palladio)設計建造。教堂的立面為明亮的白色,因為正對著聖馬可廣場,而島又比海平面高不了多少,因此從聖馬可廣場看,整座教堂似乎是浮在水面上一般,更增添了夢幻的氣息。

威尼斯
來到島上,我們按照預定的計畫,先登上鐘樓,眺望另一個角度的威尼斯全景。要登上聖喬治馬焦雷鐘樓並沒有長長的隊伍,一方面是來島上的人較少,另一方面因為又要收六歐元,大概許多人因此望之怯步,不過我個人是覺得蠻值得的,尤其各位網友如果不想花很多時間排隊上聖馬可鐘樓,但又想要眺望威尼斯景色的話,聖喬治馬焦雷鐘樓會是個很好的選擇!

聖馬可廣場
登上鐘樓,首先要看的就是聖馬可威尼斯本島、大運河河口、以及聖馬可廣場,從離島的角度看過去,真的別有一番風味。

威尼斯
偶爾還可以看到豪華度假遊輪開過,搭遊輪遊義大利應該也是另一種享受與風情吧!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修道院
聖喬治馬焦雷島上除了禮拜堂以外,還有屬於本篤修會的修道院,目前仍有本篤修會的修士在此工作。從鐘樓上可以一覽島上的修道院以及其他建築。

往西邊看過去,就是朱代卡島(La Giudecca),歷史上這裡曾經是工業區,現在則是威尼斯的豪華住宅區,島上豪宅林立。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一覽從聖喬治馬焦雷鐘樓看出去的風光後,我們回到了地面,進入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後堂的半橢圓空間與圍繞的固定式座位,我不確定實際用途為何。

San Giorgio Maggiore 聖喬治馬焦雷教堂
禮拜堂內以白色內牆搭配深褐色的座椅,相較於許多華麗的教堂,這裡簡單明亮並呈現出莊嚴的氣氛。各位如果到威尼斯,時間許可的話,我很推薦來聖喬治馬焦雷教堂一遊,享受一下威尼斯難得的寧靜莊嚴氣氛。

同場加映:聖撒迦利亞教堂(Chiesa di San Zaccaria)

聖撒迦利亞教堂
除了聖喬治馬焦雷教堂,我們也有計劃參觀聖撒迦利亞教堂(Chiesa di San Zaccaria / Church of San Zaccaria)。雖然在多數人的行程中,這裡可能連前十名的景點都排不上,但我仍然想來一探究竟,並以同場加映的方式跟大家介紹,原因就是這裡埋葬著撒迦利亞(Zacharias)的遺體。

在梵蒂岡我們去了聖彼得大教堂,地下埋葬著彼得的遺體。在阿瑪菲則有聖安德烈教堂,裡面埋葬著阿瑪菲共和國收藏的安德烈遺體。來到威尼斯,則有聖馬可大教堂埋葬著馬可的遺體。彼得與安德烈都是耶穌的使徒,而馬可則是與使徒們一起工作的同工,並著有馬可福音一書。

【延伸閱讀】:聖彼得大教堂
【延伸閱讀】:阿瑪菲海岸
【延伸閱讀】:聖馬可大教堂

那麼撒迦利亞是誰呢?就知道是在聖經路加福音第一章的記述裡,撒迦利亞是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的父親,而他的太太伊莉莎白是耶穌母親的親戚,也就是表姊或堂姊之類的,所以算起來撒迦利亞是耶穌的姑丈。撒迦莉亞的兒子施洗約翰,就是那位在耶穌,也就是彌賽亞來之前的先行者,來告訴世人要悔改才能進天國,為耶穌後來的拯救鋪路。

說起來關於撒迦利亞的記述在聖經中佔很小篇幅,也很少被提及,不過也就是因為他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但遺體卻又被威尼斯共和國從以色列地區收集來供奉,這才引起我的興趣,想要一觀之。(是說文藝復興時期的阿瑪菲共和國和威尼斯共和國還真的都有收集遺體的癖好!)

聖撒迦利亞教堂
聖撒迦利亞教堂位於聖馬可廣場東南方不遠處的巷子內,教堂前的廣場不意外地稱為聖撒迦利亞廣場(Campo San Zaccaria)。這裡常常會有台灣旅行團來到,不過不是為了看聖撒迦利亞教堂,而是為了教堂旁的一間賣蕾莉歐(L'Erbolario)的藥裝店!所以,各位網友,如果沒有機會去翡冷翠的Bifolli Shop買蕾莉歐,或是沒買夠,來威尼斯可以再到聖撒迦利亞廣場旁的店光顧啊!

聖撒迦利亞教堂
聖撒迦利亞教堂的內部屬於源自法國的哥德式建築,這樣的建築形式在威尼斯一帶顯得非常獨特。

聖撒迦利亞教堂
撒迦利亞的遺體供奉處,玻璃櫥窗內的遺體應該只是雕像,真正的遺體我想應該是在下方的石棺內。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Day 13(五)「慢」遊威尼斯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在加拿大住了二十多年,認識不少白人朋友,他們大學畢業後並不是急著就業,而是會選擇半年、一年的時間到世界各地去打工旅行,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要看世界。當然,他們有「白人」以及「英語母語」的優勢,不少人直接以「教英文」的方式賺取旅費及生活費。被亞洲文化全面毒害過的我,很羨慕這些勇於走出去、願意用長時間去慢慢體驗世界的朋友。

多年下來到各處短期旅行累積下來的經驗告訴我,旅行就是應該要慢慢來,那種每個地方都想去、下車十分鐘拍個照、尿個尿,沾醬油式的方式充其量只能說「我來過」而已,永遠無法深入地去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背景,甚至自己為什麼要去!好吧,「我來過」其實也可以算是旅行的目的,但不是我個人要的。

話雖如此,每次旅行,總會陷入「好不容易可以來,花了那麼多錢,當然要去越多地方越好」的掙扎裡,這次的歐洲之旅也不例外,但最後妥協出來的方案裡,已經盡量達到量與質的平衡了!

「慢」遊之都

來到威尼斯,其實我們只有時間待上兩晚,從抵達威尼斯到離開,總共只有約四十八小時的時間,所以當然不可能所有景點都去,只能挑選有興趣、非去不可的幾個地方,然後也留一些時間讓自己可以隨興、慢慢地品嚐這個曾經風華一世,現在則是充滿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重感受的魅力都市。

威尼斯真的是個適合慢慢旅遊的都市,除了因為一切交通除了船就是靠雙腿,更因為各景點其實都相距不遠,而真正行走在巷弄之間、越過大橋小橋,才能夠細細體會這個人間少有並完整保存的水上城邦。除了細細品嚐威尼斯的巷弄橋樑、緬懷威尼斯共和國的光榮歷史,更有不少人來到威尼斯真的是以「迷路」為旅遊的重點之一,並視之為人生一大浪漫之一。

雖然沒有「迷路」,但我們「慢」遊在威尼斯的小巷細弄裡,仍然感受到威尼斯的那份與世無爭的恬靜。是說,過去榮耀的威尼斯共和國爭的是貿易、利益、海權,今天的威尼斯還需要爭什麼呢?世上已無其他地方有類似的景色,每年數十萬、數百萬的觀光客幾乎是不請自來。或許他們要爭的,就是讓這個城市能夠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下、以及居民不斷地遷出的無奈中永久保存下來。

不管如何,來到威尼斯、遊過大運河、漫步在小橋小巷裡,看著斑白的建築上盎然生氣的常春藤,偶爾還會遇到藝術學院的學生們在街頭寫生,企圖將已有無數人畫過、拍攝過的景色再一次用自己獨特的眼光、畫筆和技巧記錄在畫紙上。這,或許又是威尼斯的另一種浪漫與未來吧!

到處可見的標示

不少網路上的遊記都特別強調喜歡在威尼斯迷路,但是我們在威尼斯的四十八小時雖然有刻意規劃數小時毫無目的、不看地圖地行走,但就是無法真的經歷「迷路」的快感浪漫。有可能是我們的方向感特別好,所以無法迷路,又或者是我們因為時間關係並沒有更深入地走入較少人到的非觀光區(是說,威尼斯有非觀光區嗎?)。不過另外也有可能就是威尼斯政府其實在各處都有標示,告訴遊客們重要的景點,如聖馬可廣場、聖塔路西亞車站……等的方向,只要稍微注意這些標示牌,不是太容易迷路的。這天早上,我們決定從民宿(Ca d'Oro站)靠走路、不搭船到聖馬可廣場,一路上也不用看地圖,只要找「San Marco」的標示牌,跟著走,看似很遠的距離,其實走路也不到二十分鐘。因此,想好好「迷路」的話,可能連路上的標示都要刻意忽視才行!

【延伸閱讀】:威尼斯民宿 B&B Sandra

浪漫婚紗照

威尼斯的魅力無法擋,走在威尼斯,經常可以看見穿著婚紗、禮服的新人或準新人們,由攝影師及化妝助理帶著,擺著一個又一個美麗又迷人的姿勢、拍著一張又一張深情又浪漫的照片。

我們在威尼斯短短四十八小時,就碰上了四對拍攝婚紗照的,除了一對歐洲人,其他的全是亞洲人,來自韓國、香港、中國三個不同國家。我完全可以理解亞洲人專程來歐洲拍婚紗,雖然費用一定是高得嚇人,但隨便拍出來的都是在亞洲再怎麼用心都不會有的景色,尤其是威尼斯,更稱得上是一絕,在歐洲、全球都是絕無僅有,畢竟每對新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留下最獨特、最浪漫、最自我的影像啊!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聖馬可大教堂免排隊入場撇步

【本文為《旅遊工具》系列文章】

來到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古蹟保存極好的義大利,不只可以享受觀光旅遊的樂趣,還能夠增廣見聞、擴大自己對人類歷史文化的視野。不過,享受的同時,也必須要忍受在著名景點因為人潮而必須大排長龍、花上長時間等待入場的狀況。

先前在羅馬行的時候有介紹過可以用Roma Pass來免去排隊進入羅馬競技場的方法,梵蒂岡博物館我也建議夜間預約參觀。來到了威尼斯,著名的聖馬可大教堂不可避免地仍然是大排長龍,幾百個人的人龍一排可以排上一兩個小時呢!但是和羅馬競技場以及梵蒂岡博物館一樣,其實都有一些小撇步可以省去在烈日下排隊的時間與痛苦,用對方法,不只不用排隊,還可以省錢呢!以下就跟大家分享一個「免排隊進入聖馬可大教堂」的方法。這個方法是Rick Steves在書中建議的,要不要用網友們可以自行決定。

【延伸閱讀:聖馬可大教堂
【延伸閱讀:歐洲旅行的好朋友Rick Steves
【延伸閱讀:古羅馬遺址
【延伸閱讀:夜遊梵蒂岡博物館

寄放包包免排隊法

這裡介紹的免排隊法,需要以下幾樣東西:
  • 一個中型的背包
    • 記住,一定要中型的,大約是一般大學生上課用的背包大小即可,太小的不行,太大的當然也不行
  • 背包裡面要裝東西
    • 背包一定要放東西,例如水、夾克之類的,大約半滿就可以,不可以是空的

聖馬可大教堂外總是大排長龍
來到聖馬可廣場,只要是在教堂開放的時間(週一到週五:9:45-17:00;週六、週日:14:00-17:00)內,教堂外面一定是大排長龍,不過沒有關係,只要照著以下的步驟做,你(和你的一到二位同伴)很快就可以直接走到人龍的最前方,進入教堂了。

免排隊第一步:定位

聖馬可鐘樓
首先我們要先定位,找方向。面對著聖馬可大教堂,往您的左方看過去,在教堂旁邊可以看到聖馬可鐘樓。

免排隊第二步:前進

鐘樓旁第二條巷子就是Calle San Basso
往鐘樓的方向走,在鐘樓的旁邊,也就是我們的右手邊,有幾條小巷子,我們要選擇的是第二條名為Calle San Basso的巷子。

巷子口有路牌 Calle San Basso
走近一點,確定是Calle San Basso。這是一條很小的巷子,不過放心,往裡面走就對了。

免排隊第三步:寄放背包

走進巷子後,在右手邊有一間不太起眼,名為Ateneo San Basso的小教堂,這裡就是我們要寄放背包的地方。就在教堂的穿廊,有個背包寄放處,毋須擔心,這裡就是專門給聖馬可教堂遊客寄放背包的地方。把你的中型背包交給管理員,他就會給你一個塑膠標籤,等一下我們就要憑著這個塑膠標籤免排隊進入教堂啦!

免排隊第四步:進入教堂

拿到塑膠標籤後,你和你的同伴(一至兩位)可以直接跳過排隊,走到教堂的門口,拿標籤給守門員看,他就會讓你們直接進入教堂。

撇步原理

可能是因為太多人、或是要減少扒手下手的機會(是的,聖馬可大教堂裡面是威尼斯最容易被扒的地方),聖馬可大教堂不准遊客攜帶中大型的背包入場,所以特別與旁邊的Ateneo San Basso教堂合作寄放遊客的包包。因此,如果你有帶背包,就算你乖乖地排隊兩個鐘頭,到了門口守門員仍然會請你去Ateneo San Basso教堂寄放背包,然後拿著標籤回來直接進入。

注意事項

有幾點要特別注意:
  • Ateneo San Basso開放時間為9:30-17:00,因此要記得在關門前回去領回你的背包
  • 包包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裡面要有裝東西
  • 雖然說這是合法的免排隊法,但也不要太囂張,默默地做就可以,不需要當場宣傳
  • 註:因為這算是一種鑽漏洞的方法,雖然說Rick Steves等的旅遊書籍都有推薦這麼做,各位網友要不要利用這個漏洞請自行決定。

【本文為《旅遊工具》系列文章】
Read More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Day 13(四)走過的橋比走過的路還多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武俠小說裡為了顯示某些武林前輩的地位,常常會說他們走過的橋比後輩走過的路還多。雖然說這種話幾乎都是唬爛的,但是如果說這句話的是個威尼斯的長者,那我大概就會相信,如前所說,要在有四百多座橋的威尼斯生活只能靠走路,而且隨便就會走過數十座橋,要說一個威尼斯人一輩子走過的橋比我走過的路還多,我相信!

威尼斯的橋樑是出名的,最有名的當然就是橫跨大運河的那四座。如果把威尼斯想像成一條大魚,最現代、有巴士站的羅馬廣場以及聖塔露西亞火車站一帶就是魚嘴,而聖馬可廣場處則是魚的肛門尾巴。從魚嘴算起,這四座橋分別為:憲法橋(Ponte della Constituzione / Constitution Bridge)赤足橋(Ponte degli Scalzi / Bridge of the Barefoot)里奧多橋(Ponte di Rialto / Rialto Bridge)以及學院橋(Ponte dell'Accademia / Academia Bridge)

【延伸閱讀】:威尼斯大運河之旅

憲法橋(Ponte della Constituzione / Constitution Bridge)

憲法橋 Constitution Bridge
憲法橋 Constitution Bridge
位於羅馬廣場旁的憲法橋是威尼斯橫跨大運河的四座橋中最新的一座,建成於2008年。憲法橋橫跨大運河,連接聖塔露西亞火車站以及羅馬廣場,橋的結構是以紅色的鋼為骨架,搭配玻璃做為護欄以及階梯,整體的呈現是二十一世紀的簡約風格。憲法橋是由西班牙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Valls)設計,建造的目的是因為羅馬廣場以及聖塔露西亞火車站是旅客來到威尼斯的首站,將這兩個重要的交通要點連接起來,以大運河的全景來歡迎到訪的旅客。

憲法橋 Constitution Bridge
憲法橋 Constitution Bridge
憲法橋不只是最新,也同時是威尼斯最受爭議的一座橋。憲法橋的爭議,不只在於其風格與威尼斯自中世紀以來不曾改變過的都市格格不入,更在於雖然這是一座2008年建的橋,但除了陡峭的階梯外並沒有提供殘障人士通行的通道,就連旅客要拖行行李都不方便,在於二十一世紀注重安全與所有人通行權益的歐洲大城市,這樣的橋樑建築實在說不過去。另外一點就是相較於其他三座橋之間的距離都非常遠,憲法距離最近的赤足橋只有數十公尺之遙,過近的距離加上沒有殘障通道,使得憲法橋從發包設計到建成都備受許多公民團體的抗議。

赤足橋(Ponte degli Scalzi / Bridge of the Barefoot)

赤足橋 Scalzi Bridge
赤足橋與赤足教堂
赤足橋位於聖塔露西亞火車站站前廣場的東側,連接大運河北岸的卡納雷吉歐區(Cannaregio)和南岸的聖十字區(Santa Croce)。十九世紀時期,這裡原有一座奧地利式的鋼體橋,但到了二十世紀1932年,重新發包由建築師Eugenio Miozzi設計,在1934年完成了現在我們見到的赤足橋。赤足橋得名於橋旁的赤足教堂(Chiesa degli Scalzi / Church of the Barefoot),屬於羅馬天主教分支的赤足加爾默羅會,生活上嚴守齋戒、苦行、緘默不語、與世隔絕的會規(註:是說這與基督教的「入世」精神也太違背了吧!)。

里奧多橋(Ponte di Rialto / Rialto Bridge)

里奧多橋 Rialto Bridge
位於大運河中段的里奧多橋是橫跨威尼斯大運河四座橋樑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也是來到威尼斯的遊客必遊的橋。1850年以前,里奧多橋是橫跨大運河唯一的一座橋樑,而今天我們見到的里奧多橋已經是在這個地點上的第三座橋。最早的一座橋建於1181年,稱為錢幣橋,因當時鑄幣廠就位於橋的附近。錢幣橋是座可活動的浮橋,可開啟讓大貨船經過。1255年時錢幣橋改建為木造橋,也是一做可供大型貨船通過的浮橋,但這座木橋曾經因為遊人過多,在1444以及1524年分別倒塌過兩次。1551年義大利政府決定重建里奧多橋 ,文藝復興時期的幾位著名建築師都被列為考慮,甚至偉大的米開朗基羅也是候選人之一。後來里奧多橋決定遊Antonio da Ponte設計,並於1591年完工。因為里奧多橋的設計在那個年代被認為太過大膽,曾被認為會倒塌,結果這座橫跨將近三十公尺河面、兩岸地基各深入兩百公尺地裡的橋樑並沒有倒塌,反而成為威尼斯著名的地標以及建築代表之一。

里奧多橋 Rialto Bridge
白色的石造橋樑具有強烈的文藝復興風格,橫跨的兩岸自古以來就是威尼斯最繁華的商業地段,威尼斯共和國全盛時期的貿易交易所大多位於這個地段。但重建後的里奧多橋已經不再是可開啟的浮橋,也因此河北方原有的交易所開始沒落。雖然如此,今天這裡仍是威尼斯最繁華的地段,橋的兩岸餐廳、酒吧林立,橋西岸為大運河唯一一段靠河的人行步道。

里奧多橋 Rialto Bridge
里奧多橋上的兩側皆有商店以及攤販,由於是遊客必來之處,橋上的遊人熙熙攘攘,使得這座橋不只是條通道,還是交易、拍照、欣賞大運河河景之處。里奧多橋下,應該是大運河上貢多拉密度最高的一段,貢多拉船駛過里奧多橋下,船夫的歌聲在橋拱下形成一陣陣的回音,船上的乘客們享受著金錢買來的浪漫。一同駛過里奧多橋下的還有威尼斯的水上巴士,這些水上巴士的司機們一邊要閃開貢多拉,一邊心裡面大概在咒罵著這些錢賺得比他們多又不必遵守水上交通規則的貢多拉船夫們。

學院橋(Ponte dell'Accademia / Academia Bridge)

學院橋 Academia Bridge
位於水上巴士學院站(Accademia)旁的學院橋,得名於位於一旁的威尼斯學院美術館(Gallerie dell'Accademia / Academia Gallery),這個美術館裡收藏有威尼斯最好的畫作,其中一些精采的畫作可以在學院美術館的維基網頁上欣賞。

雖然在1488年就已經提議要在現在的學院橋址建橋,但一直要到1854年才真正建好了鋼體的學院橋。1930年鋼體橋拆除後,原本是要建一座石橋,在過渡期則暫時以一座木橋做為臨時替代橋樑。沒想到威尼斯人太喜歡這座木橋了,原來的石橋計畫就此打消,而保留了這座木橋。由於原來的木橋年久結構不穩,怕會發生意外,因此在1985年按照原來的設計補強,重新蓋了現在我們走過的這座學院橋。

學院橋上的情人鎖
走在學院橋上有一種不同的感受,木造的橋體很穩,但又覺得有種特殊的彈性。或許是我自己的個人感覺而已,但是這座木造的學院橋,如果我來選的話,光是這種特殊感受我就會希望他能被保留下來。學院橋上兩側的欄杆上,會看到被鎖著一掛掛的情人鎖,雖然沒有巴黎的情人橋上被鎖得滿滿的,但在這座這麼有「學院」氣質的橋上出現,總是覺得有些許違合感,事實上威尼斯市政府也在想辦法禁止人們繼續在橋上上鎖,只是好像不怎麼成功。

隨處走過的橋

漫行在威尼斯的街道上,隨隨便便就得過橋,像這種大大小小不一的橋樑隨便一個轉角就會出現,而且上下橋樑只有階梯。對現代生活來說,這樣的橋樑實在對行動不便者、嬰兒車太不友善了,也難怪威尼斯的居民一年比一年減少超過一千人。真的,房子大小、房價不論,光是每天走數十座橋樑、上千百個階梯,行動不便者、老年人和養育新生兒的家庭誰願意住這裡啊!

嘆息橋(Ponte dei Sospiri / Bridge of Sighs)

嘆息橋 Bridge of Sighs
聖馬可廣場旁的總督宮,連結著一宮殿與一旁監獄的,就是這座有名的嘆息橋。被判死刑的犯人,走向死牢前必定會經過這座橋。從橋上小小的孔洞看到最後一眼威尼斯的景色,之後就是無盡的黑暗與死亡, 不禁為自己的犯罪與作惡深深地後悔,唉!

沒有護欄的橋

這座位於Torcello島上的橋與其他威尼斯的橋最大的不同處就是他沒有護欄。事實上,威尼斯超過四百座橋樑裡,只有兩座這樣的橋,另外一座位於Cannaregio區的一個偏僻角落。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