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Day 5 基督信仰之旅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五月的義大利真是風和日麗,相對於七、八月,並不太熱,降雨量也非常少,但又同時不是觀光的大旺季,真的很適合每年的四、五兩月到義大利旅行。來到羅馬第四天,又是個蔚藍無雲的一天,相對於過去兩天的緊湊行程,今天的安排較為輕鬆些,我們打算來去參觀羅馬城外的基督徒地下墓窟、聖天使堡、以及一些較出名的教堂。

哪個地方不死人!人類的歷史一代接著一代,新的一代出生、老的一代死去,死去者靈有靈的歸宿,在世的身軀也有該去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對逝者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不論是採取土葬、火葬、海葬、甚至懸棺,大體上都是讓死者的肉體與生者隔離(除了某些獨裁者,如蔣XX,會被做成標本供人膜拜)。

聖加理多地下墓窟(Le Catacombe di San Callisto)

聖加理多地下墓窟(Le Catacombe di San Callisto)入口
羅馬帝國時期禁止在羅馬城內埋葬死人,因此當時的墓園全都位於羅馬城外。當然,因為兩千年來都市的擴張,許多原來的「城外」到了現代也已成了「城內」。在羅馬帝國初期,由於基督教是違法宗教,多數基督徒死亡後並不能在一般的墓園安葬,因此,就如「使徒行傳」中所提到的,有些有錢的人捐出他們的土地,成為秘密安葬基督徒的墓園。但土地的平面空間是有限的,縱使埋葬得再密集,很快地就用罄。因此就像今日的大樓往上發展立體空間一般,這些基督徒墓園也被逼得要往地下的立體空間發展。無獨有偶地,羅馬的地質正是非常適合發展地下立體空間。羅馬的地質屬於軟質火山岩,很容易開挖隧道,而柔軟的岩層一旦接觸了空氣,又會迅速硬化,提供堅固的結構,讓開挖者得以繼續往下進行土地開發!

目前已知羅馬共有大大小小超過五十座基督徒地下墓窟,多為梵蒂岡的財產,而其中幾個有開放給遊客參觀,Rick Steves最推薦的其實是位於現今羅馬城中的Catacombe di Priscilla,雖然比較小,但也比較少大型的旅行團去參觀。但由於遇到週一休息,因此我們只能選擇參觀最大、但旅行團也最多的聖加理多地下墓窟(Le Catacombe di San Callisto)。為了避開旅行團,我們起了個大早,搭地鐵轉公車來到位於市郊的聖加理多地下墓窟。

亞壁古道(Via Appia)
聖加理多地下墓窟位於羅馬市郊的亞壁古道(Via Appia)上,是一條有超過兩千年歷史的道路,是羅馬帝國時期連接義大利東南部港口與羅馬市的主要道路,也就是古諺「條條大路通羅馬」所指的其中一條大路。這條大路也是羅馬帝國軍隊行軍、後勤補給的主要路徑。

聖加理多地下墓窟遊客中心
來到聖加理多地下墓窟,由於才早上九點左右,只有幾個遊客,因此我們買了門票,就等著英文團的時間準備進入參觀。由於在地下墓窟內禁止攝影,我也就只能乖乖地把相機收起來,不過這樣也好,可以用心神好好體會、用耳朵好好聽導遊的講解。

墓窟內的每一隔都曾經葬著一個人(Source: Wikipedia
公元二世紀時,羅馬教會的一位執事,也就是後來的教宗加理多一世擴大了原有的基督徒地下墓室,成立了這個地下墓窟,成了後來四百多年許多羅馬城基督徒的墓所。一直沿用到公元六世紀,四百多年間,在半英畝的範圍內,墓窟共往下挖了四層之深,通道長度超過二十公里,總共埋葬了超過五百萬人。墓窟內的通道錯綜複雜,雖然只開放一層供參觀,但全程必須由導遊帶領,導遊除了不斷解說外,也不斷數點人數,免得有人在古墓中迷路,數年後又多了一個古墓派傳人。

墓窟內其中一個教宗墓室(Source: Wikipedia
聖加理多地下墓窟又稱為教宗的墓窟,因為四百多年內先後埋葬了十五位教宗。一般的窮人埋葬在通道旁的間隔內,而較有錢的人則能夠負擔自己家族的墓室。因為基督徒相信將來的復活,有些更相信是原有的身體復活,因此墓窟中的埋葬都是身體裹布直接放進間隔中。不過屍體過久了會腐爛,又同時有數萬具「新鮮」屍體在地下墓窟內,雖然有特別做通風,但相信在那個年代的墓窟內想必是屍水橫流、惡臭無比。如今,供參觀的地下一層內的屍骨都已被撿好,安放在最底層,因此遊客是看不到屍骨的。在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立為國教以前,基督徒曾受到羅馬政府的迫害。根據導遊說,當迫害較嚴重時,的確有些基督徒躲到墓窟內避難,但並沒有如傳言說住在墓窟內。想想,在通風不良的環境內,每天面對著正在腐爛的屍體,暫時避個幾小時、幾天還可以,長期居住有誰受得了。

濕壁畫:好牧者(Source: Wikipedia
濕壁畫:餅和魚(Source: Wikipedia
地下墓窟不只做為墓所,也提供了現代人了解早期基督教文化的重要線索。除了陪葬的雕刻品外,墓窟中還保存著一些日常使用的器具,如碗、盤等。更重要的就是一些教宗墓室、家族墓室中的濕壁畫(fresco),這些濕壁畫普遍畫的是「十字架」、「好牧者」、「餅和魚、「耶穌像」、「受洗者」,見證了初代基督徒的信仰以及當代的藝術風格。

地下墓窟出口
墓窟雖然陰森,但一點都不恐怖,經過了超過一千五百年,今天進去反而有一種很寧靜、莊嚴的感受,遙想近一千八百年前基督徒雖受到迫害、但仍然堅持信仰,在耶穌基督「彼此相愛」的教訓中互相扶持、分享所有;今天許多基督徒,在安逸的生活中,常常卻少了對社會、對受壓迫者的憐憫與愛。

牧羊人趕著羊群吃草
羊的耳朵上有別著識別標籤
現代好牧者
回到了地面上,在旁側的庭園中我們見到了一位牧羊人帶著一群綿羊去吃草,似乎正呼應著我們剛才在墓窟濕壁畫中見到的「好牧者」。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
搭上公車,我們回到了羅馬市區,來參觀羅馬最古老的教堂「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這座教堂又稱作「世界天主教會母堂」,除了因為他是羅馬第一間教堂,更因為這是教宗的駐教教堂。是的,天主教教宗雖然住在梵蒂岡,但是他同時也身為天主教羅馬教區的主教,而這座教堂才是他的正式駐地。拉特朗聖若望大殿是羅馬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首,地位還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之上。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相較於聖彼得大教堂的華麗、遊人擁擠,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內部則顯得樸實許多,來訪的遊客也不是那麼多。教堂內兩旁的每個柱子各有耶穌一位使徒的雕像,共十二個。

聖階(Scala Sancta)

聖階(Scala Sancta)
在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的隔街對面,有一座很特別的教堂,他的特別之處在於進去後直接面對著一個階梯,稱為聖階(Scala Sancta),階梯上跪著許多虔誠的信徒。在公元326年,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娜(St. Helena)從耶路撒冷帶到羅馬。相傳這座階梯就是當年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總督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在耶路撒冷官邸前的臺階,也就是耶穌被彼拉多審判時曾經走過的臺階。要通過聖階,只能跪行,許多信徒會在每一階上禱告、親吻臺階,所以如果前面有人很慢的話,要通過二十八級的臺階可能要超過一個鐘頭。天主教規定,跪行通過聖階者可以得到全大赦。說真的,如果只要跪行通過階梯就能使罪得到赦免,那這樣未免也太輕看上帝的赦罪了!

聖天使堡

我們的Roma Pass到目前為止用在羅馬競技場、古羅馬廣場和帕拉蒂山丘,不過由於這三個地方其實是一體的,所以只算用了一次,規劃中,我們打算第二次在今天用於參觀聖天使堡。參觀完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後,我們搭公車來到了聖天使堡,發現怎麼入口處沒有人排隊,現在下午一點左右,天氣雖然炎熱,但不該減了遊客的熱情才是啊!在莫名其妙之餘,看到了旁邊的遊客資訊中心,到裡面一問,才知道原來禮拜一,所有國家級的古蹟、博物館都關閉,除了羅馬競技場、古羅馬廣場、帕拉蒂山丘和卡拉卡拉浴場以外。真是失算啊!出發前做了每天的行程規劃,卻沒有注意到義大利的一些公共設施和景點每個禮拜都有固定關閉的日子。聖天使堡啊!我們只好把你當做這次義大利旅行的遺憾,下次有機會再訪羅馬時,一定要來參觀!

卡拉卡拉浴場(Terme di Caracalla)

卡拉卡拉浴場(Terme di Caracalla)
所幸,遊客中心的服務人員告訴我們,雖然無法把Roma Pass用在聖天使堡,但是還有卡拉卡拉浴場(Terme di Caracalla)可以用,他幫我們查了,卡拉卡拉浴場禮拜一關閉的時間是下午三點,我們還有時間!興沖沖地搭了公車來到卡拉卡拉浴場,此刻下午兩點半,來到入口才發現又關閉了,原來遊客中心服務員查的時間是去年的關閉時間,今天改成提早到兩點就關閉。有點喪氣的我們,只好從外面往內看,試圖找尋一些一千七百多年前這個巨大公共浴場的光輝,想像這個龐大的澡堂,裡面的人們是如何光溜溜地赤裸相見、在此交談、應酬。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

外型很特別的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
旅行前做的功課裡有很多人提到丹布朗的書《天使與惡魔》並特地去參觀書中提到的羅馬景點,書我也看了,也有將這些景點規劃進行程裡,不過因為不一定是必要參觀,因此在羅馬期間,或許是時間不足、或許是希望多留些時間看更重要的景點、或許是體力的原因,有些景點就直接跳過了。

曾經是公共浴場的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
因為來到在羅馬最後一天的最後幾個小時,剩餘的時間就拿來參觀一些比較瑣碎的景點,包括《天使與惡魔》書中提到的幾個。首先來到離特米尼火車站最近的共和廣場(Piazza della Repubblica)旁的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這座曾經是公共浴池的教堂,建成於公元306年,稱為戴克里先公共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是當時最豪華的浴場。古早的羅馬人真的很喜歡公開一起洗澡耶!

教堂內挑高並空曠的空間
在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國教後,這座浴場是少數一千多年不曾受到基督教文化侵害的羅馬建築。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戴克里先公共浴場終於不可倖免地被米開朗基羅改建成教堂。或許是基於藝術的緣故,米開朗基羅仍然保留了浴場的基本結構,入口處不若一般教堂的華麗,仍然是原來浴場的入口加上不怎麼起眼的銅門,內部則是保留了羅馬浴場挑高空曠的立體空間,在教堂內走動、細語所產生的回音使得這座教堂特別地與眾不同。

聖女大德蘭的狂喜(Transverberazione di santa Teresa d'Avila;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聖女大德蘭的狂喜雕像
接著,我們來到了勝利聖母堂(Chiesa di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教堂門口居然站著個人,你必須要給他錢他才讓步、幫你開門,不給錢的話,門兒都沒有!我敢說此人一定不是教堂派的,是某個利用大家想參觀教堂的心態謀利者!根據《天使與惡魔》,這座教堂裡擺放著的「聖女大德蘭的狂喜(Transverberazione di santa Teresa d'Avila; Ecstasy of Saint Teresa)」雕像,天使的箭頭指的方向正好是聖天使堡。話說身為修女的大德蘭,每次靈修與上帝接觸皆充滿喜樂,有一次在睡夢中夢到天使拿著燃燒著火的金色大矛朝他身體狂刺,讓他產生了類似高潮的甜蜜感受,醒後發現身上被刺處果然有傷痕。說真的,雕像裡天使的動作和大德蘭的反應與表情,加上大德蘭的自述,很難不讓人有情色的聯想!

蜜蜂噴泉(Fontana delle Api)

蜜蜂噴泉(Fontana delle Api)
羅馬帝國時期水利技術就已經很發達,建了許多引水渠道從市區外引入乾淨清洌的泉水供市民飲用,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更將藝術融入水利建設,由名藝術家、名建築師在市區內設計、建造了許多噴泉,我們在前幾天一一造訪了許多個。

現在來到的這個位於巴貝里尼廣場(Piazza Barberini)與Via Veneto交界的小噴泉稱為蜜蜂噴泉(Fontana delle Api),是由貝尼尼於公元1664年設計、建造,原先是設計給馬總統飲水用,但現在則常常見到路人走過低下頭飲水。噴泉是以大理石建造,雕刻的蜜蜂象徵著當時是巴貝里尼家族的財產。

夏天的義大利晚上八點多才天黑,此時的我們已經飢腸轆轆,尋著預先規劃好的路線,來到了這家Rick Steves介紹、位於花市廣場旁巷子內的餐廳。這家餐廳最出名的餐點就是炸鱈魚條,雖然不便宜,但真的很美味!

在羅馬的最後一晚,我們帶著滿足的心進入夢鄉。明天,我們將出發前往蘇連多(Sorrento),中途將會參觀在公元79年於維蘇威火山爆發中被瞬間掩埋的龐貝城遺跡(Pompei Scavi)

【本文為《2013義大利、法國鐵腿之旅》系列文章】

0 comments:

張貼留言